成功案例
HENGCHI KUANGYE
通過一年時間緊鑼密鼓的生產準備,集賢礦充填采區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。充填回采進行7個循環作業,井上下管路輸送、泵站運轉、人員操作等環節平穩順暢。這一工藝的成功實施,成為激活老礦井建立持續穩定生產經營秩序的點睛之筆,開創了公司原煤開采的先河。
綠色開采釋放安全產能 延長礦井服務年限
作為開采近50年的老礦井,集賢礦受開采布局、煤田上部為居民區等因素制約,總量達1473.1萬噸的“村莊壓煤”遲遲未能開采。
儲量關乎煤礦長遠發展,本著“綠色開采、技術可靠、經濟合理”的原則,按照公司決策部署,實施煤矸石充填開采工藝,將原煤開采與煤礦環保、礦井災害治理一并統籌,有效解決接續緊張、成本增加、效率低下等問題。
應用矸石充填開采工藝,實現產量置換。該礦煤田西部“村莊壓煤”煤質發熱量4700千卡/千克至5700千卡/千克,屬于發熱量高、經濟效益好的煤種,通過充填開采方式,將煤礦生產伴生固體廢物——矸石作為充填混合主料,置換出原煤。集賢礦核定生產能力180萬噸/年,一旦釋放出這部分優質煤,在原有礦井服務年限基礎上可再增加5年以上時間,延續了礦井服務年限,而且帶來可觀經濟效益。
充填開采可利用現有生產系統,減少充填開采生產系統投資,減少集中回收帶來的難度和壓力,拓展了采區空間,提高了治災效果,經反復科學論證,該充填技術方案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,有效應對該區域水文地質、瓦斯地質、煤層自燃等地質條件。
以矸石充填置換優質煤是穩定和提高礦井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,按照公司總體設計,集賢礦設立了獨立的充填采區,配備精干技術力量,精心謀劃設計方案、工藝流程、操作規程,推進礦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。
開展技術創新應用 有利礦區生態環境
充填開采項目負責人李同嶺在調試運轉期間緊跟運行關鍵環節,針對各項物料配比參數反復調試設備給料,開展技術創新,解決儲料倉入料“高氣壓”泄壓問題,并增設布袋除塵。他帶領采區全體職工將“注”與“固”兩個環節作為主攻方向,對照崗位責任與操作規程,嚴格兌規作業。充填物料輸送系統是整個體系的關鍵環節,必須做到保證不同功能的各種設施構成環環相扣、首尾相連、緊密銜接,使物料輸送暢通,保障充填立體系統運行穩定。
該充填采區干部職工共50人,分兩班作業,按既定完成三個循環開展綜采架后充填膏體,一個面等待固化、一個面及時回采,按部就班兌標對表操作實施。
公司各單位對充填開采工作給予大力支持,選煤公司、鐵路運輸部、救護大隊等形成了矸石加工、粉煤灰運輸、灌裝水泥運輸體系,全力供給充填物料,通過井上下管路輸送至工作面。集賢煤礦充填系統由地面矸石破碎篩分系統、干混投料系統、井下膏體配比攪拌系統、膏體泵送系統(含一級充填泵站、二級接力充填泵站)、充填管閥系統等構成,形成完善的充填開采體系。
該項工藝的實施有利減排環保,對矸石廢物利用,有利礦區生態環保。今后該礦堅定“兩步走”,第一步優化充填系統實現集成控制,降低職工勞動強度;第二步穩步加快裝備自動化、無人化,推進系統運行更加安全可靠,緊跟“四化”礦井建設步伐。